现如今,pm2.5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话题,空气污染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。但空气污染原因不止一项,特别在室内环境中,由化学物质(如:苯、甲醛、tvoc等)带来的影响更为严峻,人们往往困惑于如何认识空气污染、如何应对空气污染、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,获得更好的防治措施。
机动车对pm2.5的贡献,分为两部分:
直接排放出的一次颗粒物,这部分其实非常少,只占pm2.5的百分之几。
“二次反应”后生成的二次颗粒物,这部分才是大头儿,占pm2.5的百分之十几。
对“二次反应”,你可以这么简单理解:尾气中排放出的气态污染物,进入大气后不会闲着,而会继续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合反应,最终形成颗粒物。
“二次反应”是很专业的知识,大部分人都不知道,官方科普也不够,造成很多老百姓在直观感受上难以相信机动车竟然贡献那么多pm2.5。
在雾霾笼罩之下,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健康风险;而任何一种限排政策,最终都会多多少少地给某个群体造成不便,或者付出经济代价。
尽管机动车总体上贡献了20-30%的pm2.5,但按排量细化后会发现,数量还不到1/3。这种前提下,仅用尾号进行限行是不行的。我们需要对不同排放标准的车辆做出区分,限排应该精细化操作。
雾霾天,经常爆表的pm2.5值着实让人们深深感到“厚德载雾,自强不吸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少商家打出了“植物吸收pm2.5”“植物除尘”的名号。一些号称具有除尘功能的植物,比如滴水观音等,成了热门商品。
不止除霾,各种植物经过精明的商家一番包装,都具有别样的功能。比如,“常春藤吸甲醛,吊兰吸收一氧化碳和甲醛,文竹灭细菌,仙人掌减电磁辐射。”“功能”明确一目了然。但是等等,这些植物,真的有这些功能吗?
如果把那些看似光滑平整的植物叶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,你会发现看似光洁的叶片表面是粗糙不平的。这是因为,植物叶片表面是犬牙交错的表皮细胞,在表皮细胞外侧还会有分泌产生的一些角质或蜡质层。这些角质或蜡质对表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。此外,一些植物还有毛等结构。这些粗糙的叶片表面,大大增加了叶片的表面积,当尘埃颗粒落在叶片上时,就被阻滞、吸附在凸凹的缝隙之中。pm2.5颗粒还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,停留在植物叶片内。可见,植物对于那些“自投罗网”的尘埃颗粒可以有一定的吸附作用。之所以认为滴水观音会除尘,只是因为它叶片大、更容易观察到“落灰”现象罢了。
事实上,植物最容易在室外环境发挥除尘作用。因为成片种植的植物能够有效降低风速。随着风速的降低,空气中裹挟的尘埃颗粒便更容易沉降下来,从而达到减少尘土飞扬的目的。对于室内一般0.3m/s左右的空气流速来说,植物除尘的目标,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罢了。
植物对甲醛的吸收量相当低,大多在1mg/h/㎡的数量级上,甚至更低,而备受推崇的吊兰甚至只有0.15 mg/h/㎡。对于动辄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来说,若想把室内甲醛浓度从0.5mg/m³降低到国家标准的0.1mg/m³,需要个把月甚至更长时间,这吸收量真是杯水车薪。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!